当前位置 >

经济包容性增长,现代职业教育是重要支撑

来源: 发布时间: 浏览:

     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,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,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。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教育类型,职业教育已在促进人力资本提升、产业转型升级、文化传承与创新及社会公平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,职业教育既要助力经济增长,也要赋能社会发展,抓住“人才、科技、公平”发力,聚焦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、科技服务与产业升级、公共资源供给提升,以高质量为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重要支撑。

  垒筑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“蓄水池”,提升普惠性人力资本水平

  人力资本水平是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决定性要素,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人力资本开发。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技能水平,增强低收入群体获取一技之长能力,通过改进其劳动参与方式提升参与财富创造能力,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内容。现代职业教育应聚焦重点产业领域,围绕区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紧缺岗位需求,强化技能培训再造竞争优势,面向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及家政养老民生产业领域等技术更新快、人员流动性强的行业开展轮训,周期性更新人员知识技能水平,确保就业持续适应性。着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级,面向重点就业群体如退役军人、个体工商户、新型职业农民等,搭建多样化技能培训平台,激发其经济活动参与的活力与效率。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健全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制度,通过开展园林技术等4个专业教育与培训,使3600余名退役军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。同时,实施职业技能增值行动,联合人社、民政、残联、社区等政府部门,重点关注残疾人员、大龄或长期失业者等就业困难群体,开展低投入、易上手、可持续的技能培训项目,使其获得一技之长,从而更多地参与经济活动,逐步脱离低收入群体。另外,顺应数字潮流与变革潮流,重视对快递员、外卖员、网络直播人员等新业态就业群体的吸纳再培训,迭代升级培训服务模式,增强新业态灵活就业者可持续发展。

  建设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“中试区”,助力产业能级跃升

 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,是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关键,也是壮大经济发展根基的核心。现代职业教育尤其应该瞄准企业技术变革和升级需求,以智力和技术支持关键技术升级,通过科技服务间接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。增强专业适应产业能级提升的能力,推进“一区域一集群”布局建设,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布局打造职业院校发展集群,优化区域化的专业集群建设,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专业支撑度。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围绕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发展需求,新增设置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6个专业,打造服务专业产业升级的布局。与企业共建共研,优化技术技能服务供给模式。山东省淄博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平台,破解海底电缆故障行波测距等技术难题,助力企业增加销售额3500余万元;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建设“四川省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”,助力航空航天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。参照其做法,职业院校与科研院所、企业协同共建大师工作室、企业技术中心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,能够促进人才、技术、资本、管理等资源要素配置,有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。

  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“平衡器”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

  促进公共资源均衡公平分配与共享,提升特殊群体受教育的整体水平,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核心要义。职业教育加强教育资源供给、公平分配并重视个体资源享用能力提升,提升结构性、生理性及心理性等多类特殊群体受教育机会和质量,助力“造血”功能增强,形成与政府兜底和物质扶助等“输血”相结合的帮扶系统,是社会包容的重要表现,也为提升经济包容性增长打下良好基础。适度增加优质学位供给,扩大职业教育受教育对象。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和人口受教育需求,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市场开放力度,适度新增学位,向相关群体提供无附加条件的受教育机会,实现“应学尽学”,如宁波市2所高职、8所中职学校每年接收来自四川凉山州的100余名学生来校就读,为凉山地区“职教一人、全家致富”贡献职教力量。实施“扩面提质”技能供给行动,结合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培训,构建“市-县-镇-村”四级培训网络,实现技能供给全域覆盖,打造15分钟技能提升圈,满足各类群体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享用需求。强化对特殊群体资助,阻断人力资本状况代际传递。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子女、留守儿童、残障人士等群体采取特殊化供给,加大学业资助,并提升其享受服务的可行能力。如安徽省围绕职业院校受助学生发展需求,将“奖、助、勤、免、贷”等资助手段进行整合,构建完善的“智慧资助”系统,通过大数据手段在对象精准识别、工作流程简化、资助资金精准分配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较大成效。

来源:南方日报 

在线留言

提交成功!

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、请耐心等待哦~
×